唱吧小程序怎么用?詳細分析唱吧小程序!
詳細分析唱吧小程序 應用小程序化的目的,就在之前,唱吧小程序出世了,由原來的團隊花了1個多月將唱吧app中的基礎功能都移到了小程序,所以應用小程序化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好吧啦網就為大家找到了下面的資料。
為何要做唱歌功能?
因為增量市場在微信
2018年,縱觀所有互聯網產品,最殺時間的莫過于娛樂社交App。這些產品也不是沒做過小程序,快手、美拍都有同名小程序,微博甚至有兩個。但這些小程序的功能并不完整,用戶只能瀏覽和分享,不能發表內容。
“唱吧K歌”小程序,為什么偏要做唱歌功能?唱吧看重的是“增量市場”。
“現在用戶越來越少,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直線下降,大家不換手機了。”在陳華看來,換機潮除了帶來預裝,還會讓用戶重新研究App,下載新產品。現在用戶不換手機,就連帶著也不換App了。
QuestMobile 2018半年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國市面上有406萬個App,而平均每位用戶手機安裝的App數量僅為35個。400多萬個產品競爭30多個位置,難度可想而知。據陳華觀察,很多下沉用戶不會安裝應用,手機中可能只有微信、支付寶和一個視頻軟件。

“他們覺得一個微信已經覆蓋90%的需求。獨立App的增量用戶在減少,未來的增長點在小程序。”陳華計算了一下,全國iOS用戶不足1億,安卓用戶也沒有幾億,而微信用戶是兩者之和。
唱吧App的崛起,得益于趕上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期。陳華回憶起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前半年,“2011年陌陌熬了6個月才獲得100萬用戶。12年用戶迎來大增長,那一年剛好小米手機來了。”
他認為,目前小程序處于“爆發前夜”。去年12月“跳一跳”上線,吸引很多開發者涌入,大量用戶也開始使用。不過,用戶習慣還沒養成,“現在主動搜索小程序的人還是少數,大多數人是被動、不經意間點進去的。”
陳華將這個階段理解為:應用市場出現之前,蘋果手機剛出來的時候。他回憶稱,2007年蘋果1就發布了,直到2012年安卓應用市場火熱,才掀起了移動互聯網創業的熱潮。
“我們把小程序當作一個端,把流量引進App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在小程序里創造一個完整的App,形成閉環。到時候,很多人完全不需要知道app的存在,他只需知道小程序里就有很多同伴。”
陳華介紹,唱吧是第一個在小程序端實現唱歌功能的。“唱吧K歌”上線4天,用戶數突破200萬。70%以上的新用戶都會唱歌,一次唱三到四首。
在他看來,重點是把H5瀏覽用戶,變成App深度用戶,再進一步變成傳播用戶。因此,只做瀏覽和分享功能,遠遠不夠。
小程序可以強互動、殺時間
目前,“唱吧K歌”小程序的前三大流量來源,依次是:原有App(唱吧App分享到微信,呈現為小程序)、下拉任務欄和微信會話框。
唱吧App反哺小程序,當然不是唱吧的目的。在陳華看來,App帶動只是一個基礎量,最重要的是能帶來多少新增用戶。陳華很看重小程序的分享回流情況,“1個分享平均帶來3點擊和1個新用戶。最多的一次,帶來了500個點擊,200多個用戶”。
“公眾號是全量push的通道,群是用戶互動的場所。”陳華認為,小程序運營,本質上是微信運營。很多原來做App運營的團隊,因為不懂公眾號、群和小程序有什么關系,運營中面臨很多挑戰。原來做公眾號的,因為有充分的社群經驗,知道規則,反而能組局玩起來。
為了適應微信生態的特點,“唱吧K歌”小程序推出了“群助手”功能。用戶把小程序分享到群聊中,只要好友一一點擊授權,就能看到群里唱歌用戶的畫像和作品。基于熟人關系的信息讀取,和“跳一跳”的好友排行異曲同工。

陳華覺得,新用戶數、用戶停留時長和分享回流,這些數據都“還不錯”。最大的問題是用戶留存,比App要差一些。他認為用戶并沒有流失,只是“想不起來用”罷了,“很少有人主動搜索,可能等到下次有人分享,他就又進去了。”
雖然小程序也有類似push的“消息模板”功能,但他覺得這一功能作用十分有限,因為必須和用戶強關聯才能調取。他預測,微信小程序肯定會再出一個push功能,“比如任務欄的小程序圖標旁,可以加上小紅點提醒”。
“小程序的名字起得不好,很多人一看到這個‘小’字,就覺得用戶用完即走,不能做重度功能,我覺得這都是偽命題。”
目前,微信小程序可以添加到安卓手機桌面上。陳華認為,用戶從桌面點擊進入小程序時,就已經把它當成一個App了。只要產品真正解決了用戶需求,他就會在上面花時間。雖然現在“唱吧K歌”的用戶還沒到唱吧App的量級,但70%以上新用戶都會在小程序唱歌,和App的數據差不多。
重度功能,在陳華的理解中,就是“強互動”。現在“唱吧K歌”已經支持關注、分享、評論等功能,還可以給主播送花。
“小程序不可能是一個完整的App,但你可以把產品的社交關系,和微信的社交關系做映射和匹配。”陳華認為,小程序相當于一次重來的機會,歷史負擔的東西就不用做了,“或者有的功能很好,但沒必要放在一個小程序里,你可以做一堆小程序。”
功能閉環、小程序矩陣
小程序是半場技術革命?
采訪中,陳華一直強調“功能閉環”。他承認囿于技術限制,小程序無法做到跟原生App一樣,但小程序可以通過“矩陣化”的方式,實現更多細分功能。因為小程序之間可以互相跳轉,微信就像一條河,把所有小程序串連接起來了。

小程序每一個網頁,都是一個入口。這意味著,用戶只能先進入App主頁再到達功能頁,而小程序的分享功能,可以讓用戶直達功能點。不同的用戶,可以進入不同的主頁,滿足不同的需求。
“小程序會變成矩陣式,邏輯相對獨立,但可以互相鏈接。”用一組小程序來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就解決了“每位用戶只用5%功能”的問題。同時,開發者也有了更多自由,可以專心把一個功能做到極致。
矩陣式的小程序,除了細分功能,還可以細分用戶。
微信小程序的繁榮,和“用戶下沉”的大環境分不開。“唱吧K歌”小程序和App的用戶群也有區別。陳華透露,App的用戶年齡分布是明顯的“山峰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居多。而小程序有好幾個波峰,四五十歲的用戶也很多,直到70歲曲線才降下來。
“中老年人不會裝App,但不裝不代表沒需求,我們會專門為這些人打造功能。”陳華表示,用戶下沉的趨勢早已有之,但以前很難接觸到這些用戶,現在微信就是一個天然的下沉通道,加速了移動互聯網的滲透。
特定人群的長尾需求,也可以靠小程序更好地滿足。陳華發現,唱吧平臺上有很多藏語歌,甚至唱京劇的也有不少。一方面,唱吧會進一步擴充正版曲庫;另一方面,他還設想,小程序可以給特定用戶提供獨立主頁。服務顆粒度更加細化,對定向獲取用戶很有幫助。
唱吧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紅利,早期低成本獲得了大量用戶。如今,陳華認為下一個風口是小程序,微信互聯網會重復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之路。不過,今天的用戶獲取要比以往更難,“以前大家沒見過智能手機,覺得每個App都很高級,現在大家看到小程序,只覺得很方便,但不會太饑渴。”
因此,既要做適應微信生態的小程序,還要做產品創新。陳華透露,本周唱吧還會上線一款新的小程序——小唱猜歌。這是一個語音識別小程序,具體玩法是用戶唱歌,機器來猜。“小唱猜歌”依托了唱吧多年來積累的人工智能音頻技術,和此前刷屏的谷歌小程序“猜畫小歌”玩法類似。
在陳華看來,每個App都應該小程序化。對單用戶來說,有的是長期的需求滿足,有的是一次性的拉新。兩相結合,形成的一組小程序,可能比單一App的用戶更多。就像QQ原本誕生于PC時代,現在移動端卻比電腦版更好用。
以上就是好吧啦網分享的“詳細分析唱吧小程序 應用小程序化的目的”的全部內容了,從app轉向小程序是非常簡單的,小程序占領移動端已經是勢不可擋了,想了解更多小程序資訊的朋友快來好吧啦網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