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5年、財務資產10億,曾經的成功案例卻轟然倒下
這家曾獲得“中國連鎖百強企業”、“中國軟件百強企業”稱號的公司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宣布破產,一時讓人難以接受。一家曾經被當做成功案例寫進教科書的企業,在短短三年的時間里將十余年的積淀消耗殆盡。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間發生了什么?下面且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丁集團破產了。
這家曾獲得“中國連鎖百強企業”、“中國軟件百強企業”稱號的公司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宣布破產,一時讓人難以接受。一家曾經被當做成功案例寫進教科書的企業,在短短三年的時間里將十余年的積淀消耗殆盡,只留下一個令世人唏噓的結局。
一丁集團最早是從組裝電腦起家,后來作為多家手機廠商的銷售代理而發展起來。時至今日,一丁集團版圖中真正被放到戰略地位重視起來的業務只有一丁網和一丁芯智能。前者跟隨了2015年最火的O2O概念,后者則是創始人吳建榮對三年后“物聯網”時代到來的提前布局。共同點是,不管哪一樣,都是燒錢的無底洞。
一丁網是一丁集團布局O2O的產物。一丁網包括一丁到家、創客空間、全球購、智能生活四塊核心業務,主要為個人、家庭、商戶、企業提供IT技術服務。2015年9月19日,一丁網上線試運營;11月1日,一丁網正式上線,并宣布獲得興業創新資本數千萬元的的投資意向書,意圖打造國內領先的IT服務O2O平臺。
今年9月,一丁芯智能與國美智能家居達成戰略合作,開發超級App實現與智能家居終端產品的互聯互通,推動物聯網的發展。與此同時,一丁集團斥巨資在全國十幾個城市落地Easmart智能生活館,打造的高端智能家居品牌,布局線下體驗店。
但所有的一切都停在了11月30號這一天,那些過往的榮譽、成績變成今天的一筆筆難以承受的賬單。我們不禁反思,到底什么才是一個企業的成功,到底如何才能把一個企業做的長久?
反思一:快速布局or穩扎穩打,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姿勢?
一般來講,互聯網行業發展速度是其他行業的三倍,因此互聯網公司大都信奉“唯快不破”的道理。一丁集團曾在辦公區打出標語,要做“全宇宙最牛B的互聯網公司”。其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也像極了互聯網公司的打法。融錢、做數據、談未來,再融錢...如此往復。企業發展速度看似走上了快車道,但是越來越大的資金流動和并無盈利能力的業務使得公司發展進入惡性循環之中。
近期紛紛躋身“獨角獸”行列的互聯網+類的公司也遇到了相似的困境。快速發展的背后是虛高的估值,一旦后續資金跟不上,整個多米諾骨牌將倒下。在整個行業都相對瘋狂的時候,穩步向前或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畢竟,我們都不想看到一個曇花一現的企業,走到最后的才是贏家。面對一丁的失敗,吳建榮也反思了三點:第一,永遠不要跟銀行借錢;第二,永遠不要向民間借貸;第三量力而行。
反思二:“大布局、大故事”帶來的高估值能持續多久?
瘋狂布局的吳建榮曾無奈地表示,“只有大的布局才能講出大的故事,才有背后的投資方支持體系的運轉”。不可否認,“講故事”是創業者必備的技能之一。若能把故事講的足夠的熱血、性感,讓投資人腦洞大開、神魂顛倒,那更是成功了大半。但現如今,面對眾多“講情懷,談理想,大布局”的公司,投資人的“想象力”已經被透支。換句話說,請來點實際的。
一般來說,互聯網行業常用的估值方法有P/E、P/S、P/GMV、P/MAU等。在過去的近三年時間里,互聯網行業一直處在上升階段,因此很多并沒有凈利潤的公司獲得了多輪次的高額融資。投資人的如意算盤是,就算這家公司沒有盈利,總還有收入;如果沒有收入,總還有用戶數。大量用戶數最終會順利轉化成收入,進而轉換成利潤。但現實給了這個邏輯一記響亮的耳光。幾輪投資下來,項目往往血本無歸,所謂的高估值也如空中樓閣,企業光環盡失。
對此,林德志在公開信中寫道,“表面光鮮的“雙百強”企業掌門人,其實是一個隨時可能進監獄的“負翁”。這是他的不幸,也是所有靠燒錢維持運轉的O2O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究竟是先把規模做大,還是先把盈利問題解決好?潮水退去,終會知道誰在裸泳。”
反思三:創始人要在各方力量博弈時做好平衡,把控節奏
從某個方面來說,創始人是最偉大的藝術家,他們需要平衡各方力量,掌控公司整體的運行節奏。對于企業來說,投資人在希望企業能有長期發展的同時希望盡快實現變現;競爭對手則爭相打“價格戰”,在教育市場的同時,爭奪用戶入口;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和可能的政策環境變動也都需要企業把握風向,順勢而為;公司員工則希望工作環境穩定舒適。創始人不應只看一方的利益,而是在這當中找到一種性價比最高的方法,滿足各方的需求。
此外,創始人的野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要“量力而行”。而吳建榮在做一丁網的時候,“意圖打造一個包羅未來物聯網社會所有方面的網站,要做中國最大最專業的IT技術上門O2O,提前三年布局,為傳說中2018年會全面到來的物聯網社會做準備。”這實際上已經超出了一丁所能布局的范圍。
一丁集團破產的背后是凌厲的寒冬作祟。億創業者想要在這一輪寒冬中獨善其身,必然需要比以往更加準確的趨勢判斷、更加精細化的運作方式和一顆更為強大的內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