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站創業初期的一些誤區及對加入孵化器的選擇
誤區1:我需要風投資金
獲得融資往往能受到媒體的熱捧,但融資只是創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許多前車之鑒里,收獲融資只讓他們的失敗來得更壯觀一些。相反地,許多創業者自力更生,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融資的最大意義在于,它可以支持那些高速成長但用戶無法創造收入的企業,這種情況極其少見。思考一下你的公司究竟需要什么,答案通常與錢無關。
誤區2:酒香不怕巷子深
Steve Blank的那句話說得好:沒有創業企業因為技術不行而失敗。當然,產品很重要,但銷售往往才是你將面對的最大難題。用戶很忙,沒心思鉆研你的產品;除了親朋好友,沒人在乎你有多么出眾的解決方案。所以,從第一天起,你就要專注在銷售上。把自己的企業視為銷售企業,最后你會發現自己更接近成功了。
誤區3:人才只是商品
這個觀點真是大錯特錯。就我看來,“A”級員工比 “B” 級員工可高出 5 倍的價值。擁有人才可以是你最大的資產,缺乏人才可以成為你最大的心頭之患。專注于頂級人才的招募和培養,讓他們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善待人才,你可以打造出強大的公司文化;輕視人才,后果不堪設想。
誤區4:公司章程可以晚點再說
老實說,錢會改變一個人的性情。生意上的事情可能是一團亂麻,但公司規章必須井然有序。如果不構建一個清晰整潔的開場,你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都難逃誤解、猜忌和傷害。如果你還沒有清晰的公司章程,請現在開始下手。如果你想為自己的企業做些什么,也請從公司章程下手。
誤區5:我創建了好幾個公司
這可能是最危險的誤區了。創辦一個創業企業已然充滿不定數,創辦兩個簡直就是自殺。你不是Jack Dorsey,也不是Sean Parker。他們都是些奇葩,并且現在也都在專注地經營某個公司。事實上,我還沒有見過哪個創業者的成功不是靠一心一意投入換來的。如果你創辦了多個企業,請選擇最有可能成功的那一個,然后專注地經營它。
誤區6:我們的增速迅猛
這聽起來是個好消息,但過快的增速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它會對現金流產生沖擊,會放大溝通和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在我的閱歷中,不止一次看到那些增速迅猛的創業企業不得不在放慢步伐和一頭撞死之間做出選擇。讓自己的公司保持可持續的,可盈利的發展步調,這點很關鍵。
關于創業公司是否應該加入孵化器
對于許多初創公司和成長型公司來說,能夠提供豐富資金支持和行業指導的企業加速器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除了這兩個原因,加速器的好處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創業公司又如何從中獲益?
在對150多個創業公司在孵化器/加速器階段的經歷進行調查后,我總結了加速器為創業公司增值的10個方式,一起來看一下。
1. 提供并驗證想法或商業模式。加速器熟悉整個行業發展,能夠為創業公司提供專業指導。創業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行業情況,知道什么可行、什么是之前沒有出現過的新想法新模式以及其他公司正在采用的類似模式。
2. 提供資金支持并尋求更多投資者。加速器是孵化器的優化模式,加入加速器項目的創業公司經過了上述第一點的驗證過程,大都已經有了比較成型的商業模式,而這就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3. 提供人脈,扮演“敲門磚”的角色。有過成功實例的加速器更容易吸引投資者的眼光,而且這對于客戶、合作伙伴、媒體以及公司的潛在買家都同樣適用。得益于一個好的加速器,創業公司甚至都不需要自己主動出擊去尋求投資和客戶。
4. 提供顧問和指導。這一點對于大多數加速器項目來說都十分關鍵,創業從來都是在建議和指導中前進。許多公司創始人都熱衷于通過博客或是演講來分享他們的創業經驗,這對初創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和社交機會。從前人的經驗中,他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成功的方向。
5. 提供實際幫助或教育。有些事情可能是創業公司想做卻做不了的,這時候加速器就能幫手:提供指導和訓練、幫他們找到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人,或是加速器幫助他們完成。而這在早期加速器項目中是常見的情況。
6. 幫忙開發和測試產品。在產品開發階段,加速器會對產品的最終成型產生影響。依靠加速器的即時網絡和豐富的人脈,創業公司就能找到更多用戶參與產品測試并對產品作出改進。而對產品的影響程度則主要取決于加速器項目的重心以及項目時間長短,同時也取決于產品開發過程是否由加速項目核心團隊完成。
7. 幫忙推廣產品,吸引用戶。通常,加速器都十分關注如何為自己旗下的創業公司獲得用戶和客戶。有些加速器就會提供營銷資源幫企業推廣產品。而當企業營銷預算有限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開發一個已經有市場基礎的產品。
8. 營造同等級別的競爭氛圍。有競爭才會有壓力,有壓力才會有動力。雖然是老話,卻行之有效。面對來自對手的挑戰和競爭,可以讓團隊更加斗志昂揚。
9. 提供物資支持。比如為企業提供辦公場所、辦公器具(桌椅、打印復印機等等)或是組織聚會。
10. 幫忙談判,并獲得折扣、贈品和其他優惠。這跟第三點有點關聯,但潛在影響力有著本質的不同。比如,一些知名加速器下的公司能獲得亞馬遜免費網絡服務,這就從根源上改變了企業對基礎設施的選擇。
相關文章: